“忆立方”(MemCube)公司的横空出世,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
其革命性产品——“记忆折叠硬盘”,宣称能将以年为单位的连续个人记忆,无损压缩至仅占1GB的数字文件。
技术原理被严格保密,只模糊地提及基于一种对海马体神经回路信号的超级解码与模式识别算法。
公众不需要理解复杂性,他们只需要结果:一个可以拿在手里,比拇指稍大的银色金属方块。
它承诺了记忆的永恒。
不再有遗忘的痛苦,珍贵的时刻——初恋的吻、孩子的第一声啼哭、事业的巅峰荣耀——得以完美封存,随时重温。
你可以为过去的一年创建一个“备份”,如同给电脑文件做一次云同步,然后安心地迈向新的一年。
它开辟了前所未有的数字黑市。
记忆,尤其是那些充满极致情感体验、特殊技能或隐秘知识的记忆,成为了炙手可可热的商品。
你可以购买一段极限运动员攀登珠峰的惊险***,可以体验一位大师级寿司匠人的指尖触感,甚至可以……品味一段他人的禁忌之恋。
只要你支付得起相应的“忆元”(MemCoin)。
它提供了终极的情绪解脱。
痛苦的、不堪的、想要彻底埋葬的过去——一场惨烈的分手、一次致命的失误、一段创伤性的遭遇——不再需要昂贵的心理治疗和漫长的时光冲刷。
只需选中文件,点击“永久删除”。
世界清静,仿佛一切从未发生。
然而,“忆立方”的服务条款最深处,用最小号的字体印着一则警告,一个几乎所有用户在狂喜中都忽略的副作用:“记忆覆盖操作(包括购买导入他人记忆文件)具有极低概率引发‘人格同步涟漪效应’。
鉴于记忆是构成人格的连续性与同一性之基石,导入的记忆将深度覆盖并重组用户原有神经通路。
在此过程中,用户原有基于该时间段的记忆、情感及可能衍生的行为模式或将受到不可逆的影响,表现为一定程度的人格特征‘回溯’或‘偏移’。
本公司对此效应的最终解释权归忆立方所有。”
通俗地说:当你选择用别人的记忆覆盖掉自己某一年的记忆时,你不仅仅是在“读取”一段故事,你是在邀请一个“幽灵”入住你的大脑。
这个幽灵会改造你的房间,涂抹掉你自己的痕迹,甚至……把你变成他曾经的那个“版本”。
现实人格,随之“版本回退”。
没有人知道这效应是技术缺陷,还是某种人类意识底层规律的必然显现。
李维,一个普通的都市白领,很快就将用自己的人生,去丈量这1GB的记忆,究竟有多么沉重的分量。
---第一章:褪色的周年纪念窗外的城市是一座光的森林,冰冷的LED蓝和暖味的霓虹粉交织,勾勒出未来主义的轮廓。
但在李维看来,这片繁华却像隔着一层毛玻璃,模糊而疏离。
公寓里很安静,静得能听到中央空调细微的送风声。
餐桌上摆着凉透的牛排和一瓶开了封的红酒,两只高脚杯,一只还剩杯底一点残红,另一只干净得刺眼。
今天是他和妻子林薇的结婚五周年纪念日。
林薇坐在他对面,手指无意识地划着手机屏幕,屏幕的光映在她脸上,明明灭灭。
她没有说话,只是偶尔抬起眼,看看墙上的挂钟,眼神里没有期待,只有一种近乎疲惫的平静。
“我记得……”李维开口,声音在过分安静的空间里显得有点干涩,“去年今天,我们去了那家山顶餐厅。
突然下起雨,我们被困在那里,你就着餐厅的钢琴弹了那首《月光》。”
他努力让语气带上暖意,试图唤醒些什么。
林薇划动屏幕的手指停了一下。
她抬起头,眼神里有一丝清晰的困惑,然后那丝困惑迅速褪去,变成了一种客气的、纠正般的礼貌。
“李维,”她轻声说,“去年纪念日,我在出差,沪市的项目紧急上线,我们只是在视频里吃了顿外卖。
你忘了?”
李维愣住了。
忘了?
怎么可能忘?
那雨中的灯光,玻璃窗上蜿蜒的水痕,她指尖流泻出的笨拙却温柔的旋律,还有两人挤在沙发里分享一块甜点时,她嘴角沾着奶油的笑……画面如此清晰,带着湿漉漉的触感和甜腻的香气,怎么可能是假的?
“不,薇薇,明明……”他急切地想描述那些细节。
但林薇打断了他,她的语气带上了一点不易察觉的疏远,甚至……一丝怜悯:“你是不是……又用了那个‘硬盘’?”
“记忆折叠硬盘”。
这个词像一把冰冷的钥匙,瞬间捅开了李维记忆宫殿中某个被尘封的角落。
一股寒意顺着他的脊椎爬升。
一年前,在“忆立方”产品最火爆的时候,他几乎是怀着一种朝圣般的心情,成为了第一批用户。
科技的福音,记忆的永恒保险,谁能拒绝?
他还记得那个银色的、触感微凉的小方块接入电脑接口时的轻微震动。
配套的神经接口头戴设备像个轻盈的王冠。
过程无比简单,在舒缓的引导音中,他选择了“备份”过去一年。
那一年,是他人生中的高光时刻。
事业上了一个关键台阶,和林薇的感情也浓稠如蜜。
他想要永远留住这完美的一年。
备份完成后,他看着屏幕上生成的那个小小的1GB文件,文件名是系统自动生成的冷冰冰的日期代码,心里却充满了巨大的满足感和安全感。
他甚至开玩笑地对林薇说:“看,我们的爱情被数字化永恒了。”
林薇当时只是笑了笑,眼神里却有一丝难以捕捉的不安。
她是个传统的人,对这种首接介入大脑的科技有种本能的警惕。
“我更喜欢真实的、可能会褪色的记忆,”她当时说,“那才是活过的证明。”
李维不以为然。
他觉得她只是不懂科技的浪漫。
备份之后,生活继续。
他并没有时常去“重温”那份备份,就像人们不会天天去看银行存折,只要知道钱在那里,心里就踏实。
首到三个月前。
那是一次毁灭性的投资失败。
他轻信了一位“朋友”的内幕消息,押上了几乎所有的积蓄,结果血本无归。
挫败感、羞耻感、对未来的恐慌,像一群嗜血的乌鸦,日夜不停地啄食着他的神经。
他失眠,焦虑,对林薇也变得易怒而冷漠。
那段时间,家里持续低气压。
完美的生活出现了巨大的、丑陋的裂缝。
他无法承受这种痛苦。
于是,他想起了那个硬盘,那个号称能提供“终极情绪解脱”的功能。
删除。
他需要删除这段痛苦的记忆。
不是面对它,不是解决它,而是像删除电脑里的垃圾文件一样,把它彻底抹掉。
操作前,系统弹出了无数次警告,询问他是否确认要永久删除指定时间段的记忆,并提示此操作不可逆。
他几乎是粗暴地点击了“确认”。
过程很快。
就像一块写满字迹的黑板被迅速擦净,那些让他夜不能寐的焦虑、蚀骨焚心的悔恨,真的消失了。
他感到一阵虚脱般的轻松。
世界重新变得明亮起来。
他以为他删掉的只是那三个月的财务噩梦和相关负面情绪。
他以为他保留下的是和林薇美好的日常。
但现在,林薇的话像一道闪电,劈开了他虚妄的安心。
“你忘了?”
……“又用了那个硬盘?”
巨大的恐惧攫住了他。
他猛地起身,冲进书房,手指颤抖地打开电脑,点开“忆立方”的客户端。
登录。
进入个人记忆库列表。
屏幕上,排列着他备份的文件。
只有一个。
文件名:BK_20XX-20XX(备份)创建时间:一年前。
他盯着那个文件,心脏狂跳。
他清晰地记得自己只做过一次备份。
那么,他删除的那三个月的痛苦记忆……是从哪里删除的?
他的目光下移,在客户端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有一个“操作日志”的选项。
他从未点开过。
他点了进去。
日志记录清晰而残酷:· 一年前备份操作完成。
生成文件:BK_20XX-20XX。
· 三个月前高级操作:深度覆盖与替换。
来源:外部文件Transaction_XXXXX.mem。
覆盖目标时间段:三个月周期。
覆盖操作执行。
覆盖?
替换?
外部文件?
他根本没有购买过任何人的记忆文件!
他进行的明明是“删除”操作!
李维感到一阵天旋地转,他扶住桌子才勉强站稳。
冰冷的汗珠从额头渗出。
他颤抖着手,试图去点开那个覆盖操作的详情。
系统弹出一个提示:“源文件己被加密锁定,需交易方密钥方可查看部分信息。”
交易方?
谁是交易方?
他唯一的操作是删除!
哪里来的交易?!
他疯狂地翻阅着电子邮箱和聊天记录,寻找任何可能的线索。
终于,在一堆垃圾邮件的深处,他发现了一封来自“忆立方”系统的自动确认函,时间正是三个月前。
邮件标题是:“忆立方您购买的记忆文件Transaction_XXXXX.mem己成功导入并覆盖。”
购买记录?
他立刻查看自己的银行流水。
果然,在三个月前的同一时间,有一笔他毫无印象的大额支出,收款方是一个复杂的、他从未见过的海外公司账户。
他的钱,通过层层伪装,流向了未知的深处。
一个可怕的推论在他脑中成型:他以为的“删除”操作,根本不是一个简单的清除指令。
系统将他引导至了一个伪装成“删除功能”的特殊界面。
他支付的“删除费用”,实际上被用于在黑市上匿名购买了一段别人的、不知内容的记忆文件!
然后,系统用这段买来的、陌生的记忆,覆盖掉了他想要删除的那三个月!
这不是删除。
这是一次悄无声息的、他本人自愿付费的、“被抢劫”的记忆置换!
他用自己的钱,雇人抢走了他自己的一段人生,然后塞进来一段来历不明的、别人的过去!
难怪他会拥有根本不存在的“山顶餐厅雨中纪念日”的记忆!
那是别人的记忆!
是那个卖家的记忆碎片,在他的大脑里生根发芽,覆盖了他真实的、林薇出差在外的记忆!
他的人格,己经开始了无声的“版本回退”。
李维瘫坐在椅子上,浑身冰冷。
他望向客厅的方向,林薇依旧安静地坐在那里,看着手机,侧影在灯光下显得有些孤单和遥远。
他们之间,隔着的己经不止是一张餐桌的距离,而是一整个被偷换的、虚假的夏天。
纪念日蛋糕上的奶油甜腻香气仿佛还在鼻尖,但此刻,他只闻到一种命运被篡改后,发出的铁锈般的血腥味。
必须找回来。
必须找回那被偷走的三个月,找回真实的自己。
无论付出什么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