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尾住着周家,周老太爷八十三岁,满头银发却精神矍铄,总爱坐在门槛上剥毛豆,见人就笑眯了眼。
儿子周德昌在粮站工作,儿媳李秀兰是纺织厂女工,孙子周明远刚考上大学,是全家的骄傲。
一、孝心如豆周德昌每天五点起床,先给父亲熬小米粥,再煮两个鸡蛋。
周老太爷牙口不好,粥要熬得稠烂,鸡蛋得剥了壳切成小块。
李秀兰下班后总要绕路去菜场,买块新鲜豆腐——老太爷最爱吃她做的麻婆豆腐,却总舍不得放太多油。
“爹,您尝尝这豆角,今早刚摘的。”
周德昌把筷子递到父亲手里。
周老太爷摆摆手:“你们吃,我嚼不动。”
可拗不过儿子坚持,还是夹了一根豆角,慢慢嚼着,眼角笑出皱纹。
周明远周末回家,总把书包一放就钻进厨房:“奶奶,我给您捶背!”
他捶得认真,李秀兰却心疼:“去去,写你的作业。”
少年噘嘴:“我捶得比爷爷捶得好!”
全家人都笑,老太爷笑得最响亮。
二、暗涌转折发生在梅雨季。
周老太爷突然晕倒,送医后查出脑血栓。
医生说需长期护理,周德昌的眉头皱成了川字。
粮站效益下滑,他正面临下岗危机;李秀兰的纺织厂也传出改制消息。
“要不……送爹去养老院?”
李秀兰试探着说。
周德昌猛地站起:“你胡说什么!”
声音惊动了隔壁的周明远,他躲在门后,攥紧了拳头。
当晚,周明远翻出存钱罐——那是他攒了三年的奖学金和压岁钱,一共八百七十三块五毛。
他偷偷给父亲写了封信:“爸,我用奖学金给爷爷请护工,您别送他走。”
三、破茧周德昌举着信的手在抖。
他想起小时候,父亲背着他走五里路去看病;想起高考落榜时,父亲拍着他肩膀说:“咱德昌,是块读书的料!”
如今父亲老了,自己却……“不送了。”
他哑着嗓子对妻子说,“我下岗就去开出租车,你……你多担待。”
李秀兰抹了把泪,转身进厨房熬起了鸡汤。
周明远却做了个惊人决定:他申请了助学贷款,把勤工俭学的机会让给同学,自己每天放学后去快递站分拣包裹。
他说:“我多赚点,爷爷就能多买点药。”
西、槐香初夏的槐花开了,周老太爷坐在轮椅上,看孙子满头大汗地推他晒太阳。
“远儿啊,爷爷拖累你们了。”
他摸出块麦芽糖,这是孙子小时候最爱吃的。
“不拖累。”
周明远蹲下来,把糖塞进爷爷嘴里,“等我有钱了,带您去北京看天安门!”
老太爷笑着,眼角却闪着光。
巷尾的槐香更浓了。
周德昌的出租车后座总放着个保温桶,接单间隙就回家给父亲送饭;李秀兰的纺织手艺在社区开了班,学员们称她“李老师”;周明远考上了研究生,第一篇论文写的就是《老龄化社会下的家庭代际支持》。
五、传承毕业典礼那天,周明远把爷爷推到礼堂。
校长特设了“孝亲奖学金”,当着全校师生的面,将证书颁给这个满手茧子的少年。
周老太爷颤抖着接过证书,突然站起来敬了个军礼——他年轻时当过兵,这个动作,让全场掌声雷动。
那天晚上,周家小院摆了桌酒。
周德昌给父亲斟满酒:“爹,敬您一杯。”
老太爷却把酒推给孙子:“敬远儿,咱家的孝子贤孙!”
月光洒在槐树上,像撒了层糖霜。
三代人的影子叠在一起,分不清谁是谁。
但谁都知道,有些东西,比血脉更亲,比时光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