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戳我直接看全本<<<<

我叫李默,靠捕捉声音的细微瑕疵吃饭。我以为砸下重金买的顶层公寓会是隔绝喧嚣的孤岛,

直到那该死的嗡鸣声出现。它不是噪音,而是一种钻进骨头里的低频共振,

来自我那对完美无缺的邻居。沟通?他们笑我神经过敏。物业?建议我买副更好的耳塞。

当文明的路走到尽头,我笑了。他们大概不知道,一个被逼到绝境的录音师,

反击起来会有多安静、多精准……又多致命。这不是关于噪音的斗争,

这是一场用分贝丈量人性底线的冰冷实验。---我们这栋塔楼,像一根冰冷的金属手指,

直插城市灰蒙蒙的胸腔。它很新,光鲜亮丽,玻璃幕墙在白天反射着刺眼的阳光,

象征着某种现代生活的胜利。我住在二十层。2001。一个毫无特色的编号,

如同我的生活。买下这里,几乎掏空了我所有的积蓄,还背上了三十年的贷款。

看中的是它宣称的“顶级隔音”、“尊享静谧”以及“精英社区氛围”。

售楼小姐穿着剪裁得体的套装,笑容标准得像印刷出来的,

她保证:“这里安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某种程度上,她没说错。

我确实常常听见自己的心跳,尤其是在深夜——当其他所有声音都被剥夺之后。我的隔壁,

2002,住着一对夫妇。搬来的第一天,我在电梯里遇见过他们。男人姓王,约莫四十岁,

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身上有种混合着古龙水和某种精密仪器般的冰冷气质。女人很年轻,

也很漂亮,像一尊精心修饰过的瓷娃娃,眼神里有一种被驯化后的温顺,

但嘴角又藏着点不易察觉的倦怠。他们牵着一只同样毛发一丝不苟、步伐矜贵的小型犬。

我们礼貌地点头致意。王先生的声音不高不低,带着一种掌控感的磁性:“新邻居?欢迎。

这楼品质不错,很安静。”我当时深以为然,甚至感到庆幸。毕竟,

我的工作需要在绝对安静的环境下进行——我是个录音师,更准确地说,

是个靠修复和处理极其细微的声音吃饭的人。我的耳朵,就是我的饭碗。最初的几个月,

风平浪静。墙壁厚实,关门声闷闷的,听不到隔壁的电视声或谈话声。

我几乎要为自己的选择欢呼了。直到那个周末的早晨。一种极其低沉的、持续的嗡鸣声,

像一根冰冷的金属探针,钻透厚重的墙体,缓慢而固执地刺入我的耳膜。

不是空调外机那种粗糙的轰鸣,也不是冰箱工作的那种间歇性噪音。

它是一种恒定的、频率极低的共振,仿佛来源于建筑本身的某种痼疾。

我放下手里的音频文件,皱起眉头。声音很轻,但无法忽略。

尤其是在我这种经过训练、对声音极度敏感的人听来,它就像白纸上的一个墨点,无比突兀。

它持续了整整一天。第二天,它消失了。我松了口气,以为是某个邻居临时使用的电器。

但隔了几天,它又出现了。时间毫无规律,有时在下午,有时在深夜,一响就是几个小时。

我开始烦躁。这种低频噪音,杀伤力远超吵闹的音乐或者喊叫。它不刺耳,

但能轻易绕过耳道的防御,直接作用于人的颅腔和内脏,引发一种生理性的恶心和焦虑。

它像一种无声的侵蚀,慢慢磨掉你的耐心和专注力。我的工作受到了严重影响。

在修复一段珍贵的古典乐录音时,那该死的嗡鸣声总是像背景里的幽灵,污染着我的音轨。

耳机根本无法完全隔绝它,因为它更多的是通过骨骼传导。我尝试寻找声源。贴着墙壁听,

趴在地板听,甚至跑到楼道里。声音似乎无处不在,又难以定位。

它完美地融入了这座现代化建筑本身的各种微弱声响之中,成了其中不和谐的一个音符。

我几乎可以肯定,它来自2002。因为有一次,当嗡鸣声响起时,我正好出门丢垃圾,

撞见王先生也开门出来。他看见我,脸上掠过一丝极快的神情,像是被打扰后的不悦,

又像是某种了然。他什么都没说,只是微微点了点头,牵着那条安静得过分的狗走向电梯。

在他关门的刹那,我听到里面的嗡鸣声似乎稍微清晰了一瞬,

还隐约夹杂着一种极轻微的、规律的“滴答”声,像是某种仪器的提示音。沟通?我踌躇过。

但如何开口?“您家是不是有什么东西在响?一种很低很低的声音?

”对方完全可以理所当然地回答:“没有啊?你听错了吧?我们什么都没开。”或者,

“可能是大楼的水泵或者新风系统吧?”就像那个销售说的,这楼“品质很好”,

噪音这种问题,不应该存在。我的指控,会显得像是一种无理的挑剔,

甚至是一种病态的敏感。我忍了整整一个月。黑眼圈越来越重,脾气变得暴躁,

对着屏幕的时间越来越长,因为只有戴着降噪耳机处理那些激烈的摇滚乐时,

我才能暂时忘记那该死的嗡鸣。但降噪耳机对低频噪音的效果有限,而且戴久了,

耳朵又闷又痛。我终于忍无可忍。一次,在嗡鸣声持续了三个小时后,

我敲响了2002的门。门开了,是王太太。她身上系着围裙,

手里拿着一个看起来异常复杂的、闪着金属光泽的厨房器具,

像是某种高科技榨汁机或者料理机的基础部件。“您好?”她看着我,眼神里有点疑惑。

“不好意思打扰,”我努力让声音保持平静,“我是隔壁2001的。我想问问,

您家是不是开了什么……电器?有一种很低沉的声音,一直没停。”王太太眨了眨眼,

脸上露出恰到好处的茫然:“声音?没有啊?”她回头朝屋里看了看,

“我们家没什么声音呀。老王在书房看书,很安静的。”她晃了晃手里的零件,

“我在准备晚饭,都是些轻手轻脚的活儿。”这时,王先生的声音从里面传来,

平稳无波:“谁啊?”“隔壁李先生,问我们有没有什么声音。”王太太答道。

王先生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本书。他站到门边,并没有邀请我进去的意思。

他的目光平静地落在我脸上:“声音?什么样的声音?”“一种低频的嗡鸣声,挺持续的。

”我比划了一下,尽管我知道这毫无意义。我试图捕捉屋内的任何异样,

但那嗡鸣声似乎在他们开门后就神奇地减弱了,或者被掩盖了。王先生微微蹙眉,

侧耳听了听——当然,此刻楼道里安静得很。“嗡鸣声?我没听到。”他看向我,

语气带着一种礼貌的关切,“李先生,你是不是最近太累了?有时候压力大会出现幻听。

或者,是不是大楼设备间的声音?我们这层离设备间不算远。”他顿了顿,

像是忽然想起什么,“哦,不过我们最近倒是添了一台新的空气净化器,工作需要,

得长时间开着,但那是静音型的,理论上不会有噪音。”看,和我想象的台词一模一样。

他甚至好心替我找到了解释,

还提供了一个看似合理、实则可能是真正声源的线索——空气净化器?

但那种工业级的、能产生如此低沉共振的净化器,绝非家用寻常款式。

我看着他平静无波的眼睛,又看了看王太太手里那冰冷的、泛着金属光泽的机器部件。

那嗡鸣声,此刻仿佛就缠绕在那部件上,无声地嘲笑着我。“可能吧,

”我听到自己干涩的声音,“打扰了。”我转身回到自己家关上门。几乎是立刻,

那低沉的嗡鸣声又清晰地回来了,仿佛刚才只是被按了暂停键。沟通的路,死了。

我找了物业。物业经理是个年轻人,穿着笔挺的制服,态度好得无可挑剔,

但眼神里是程序化的敷衍。“李先生,您反映的低频噪音问题,我们记录了。

”他对着电脑屏幕敲打着,“不过,2002的业主王先生是我们楼里的模范业主,

从未有过任何投诉。而且,您说的这种低频声音,确实很难界定来源。王先生也提过,

他们家新装了高性能的空气净化系统,是为了……呃,王太太的健康考虑,

可能是机器运行时正常的低频振动。我们会上报工程部,检查一下大楼的公共设备,

但如果是业主户内的正常设备使用,没有确凿证据证明超标,

我们也很难介入……”他甚至暗示:“如果您对声音特别敏感,

也许可以考虑做一些室内软装,或者使用白噪音机器……”很好。

又回到了“这是我的问题”这个原点。“空气净化系统”?为了“健康”?

这个借口真是冠冕堂皇。我憋着一肚子火回到家。嗡鸣声依旧。

它甚至像是在我离开的这段时间里,变得更有力、更沉稳了。我靠在沙发上,闭上眼睛。

那声音无所不在,它不在空气中,它在我的头骨里,在我的胸腔里,它在共振。

一种冰冷的愤怒,取代了之前的焦躁。我意识到,我面对的或许不是简单的噪音,

而是一种自私的、彻头彻尾的漠视。他们为了自己的所谓“健康”或“工作需要”,

心安理得地将一种生理性的不适强加于我,并且用谎言和敷衍来搪塞。

他们享受这种占据道德高地为了健康实则侵犯他人权益的优越感。当文明和规则无效时,

当对方躲在“正常生活”和“正当理由”的盾牌后面时,你该怎么办?我笑了。

作为一个靠处理声音生存的人,或许,我该用我的方式来回敬。我的武器库,不在地下室,

就在我的书房里。我打开我的设备柜。里面没有实心球,没有架子鼓,没有低音炮。

用途的监听音箱包括一只专门负责极低频的次低音音箱、以及各种专业的隔音吸音材料。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