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沈家坳的灯火

>>> 戳我直接看全本<<<<
火车漫长的颠簸终于结束,当广播里传来目的地站名时,车厢里响起一阵骚动。

知青们提着大包小裹,像潮水般涌出车厢,站台上瞬间挤满了人,各公社、大队来接人的干部举着牌子,吆喝声此起彼伏。

沈婉晴提着沉重的行李,目光冷静地搜寻。

很快,她看到了一个穿着洗得发白的中山装、皮肤黝黑、眼神精亮的中年汉子,他举着的木牌上,用毛笔清晰地写着“红旗公社沈家坳大队”。

他身边,还跟着两个精神的小伙,眉眼间能看出与父亲沈刚的几分相似。

“大伯!”

沈婉晴脸上绽开真心实意的笑容,穿越人群快步走去。

“晴晴!”

沈建国洪亮的声音带着喜悦,一把接过她手里最沉的箱子,仔细端详,“好,好,路上辛苦了吧?

这身子骨,看着还挺结实!”

他嗓门大,引得旁边几个知青纷纷侧目。

“沈家坳的,到这边***!”

沈建国转身,朝散落的人群喊了一嗓子。

稀稀拉拉地,又过来七八个知青,包括火车上同座的李卫红、王小花和孙卫东。

他们看到沈婉晴和接站干部如此熟稔,眼神都有些诧异。

“人都齐了?

行李放牛车上,咱们走着回村!

路不远,二十里地!”

沈建国指挥着,和两个侄子(大堂哥沈向东、二堂哥沈向南)一起,帮着知青们把行李搬到几辆牛车上。

队伍在崎岖的土路上行进。

牛车吱吱呀呀,沈婉晴却无心欣赏沿途的田园风光,她的心早己飞到了前面的村庄。

走了约莫一个多小时,一个被青山环抱的村落出现在眼前,炊烟袅袅,鸡犬相闻。

刚到村口那棵大槐树下,早就等候多时的奶奶由一个小脚老太太搀着,迫不及待地迎了上来。

“晴晴!

我的乖孙女儿哟!”

奶奶王秀娥一把拉住沈婉晴的手,未语泪先流,布满皱纹的手颤抖着抚摸她的脸颊,“可算到了,可算到了!

让奶奶好好看看,瘦了没有?

这一路遭罪了吧?”

“奶奶!”

沈婉晴的眼眶也瞬间湿了,紧紧抱住奶奶,“我很好,一路都很顺利,没吃苦。”

爷爷沈忠厚站在奶奶身后,虽然没说话,但那双饱经风霜的眼睛里也满是激动和欣慰,只是重重地点了点头,说了声:“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这时,一个系着干净围裙、眉眼利落的中年妇女(大伯母)笑着招呼:“爹,娘,晴晴,快别在村口站着了,回家说话!

饭菜都好了!”

又对沈建国说,“赶紧让知青同志们先去安顿吧。”

在众知青复杂的目光中,沈婉晴跟着爷爷奶奶和大伯一家,走向村中一座青砖院墙的宅子。

而赵卫国则带着其他知青,走向了村东头那处明显简陋不少的知青点院子。

一进沈家院子,一股浓郁的饭菜香和家的暖意便扑面而来。

堂屋的八仙桌上,摆着难得的丰盛菜肴:炒鸡蛋,腊肉炒青菜,炖土豆,还有一盆金黄的贴饼子。

这显然是把她当贵客迎接。

“快,晴晴,坐这儿,挨着奶奶。”

奶奶拉着她坐在主位旁边,不停地给她夹菜,“多吃点,看你瘦的!”

大伯母热情地盛饭:“晴晴,到了这就跟到家一样,别拘束!”

二伯沈建军(小队会计)和二伯母也笑着让她多吃。

堂哥们(沈向东、沈向南,还有闻讯跑回来的三堂哥沈向北)更是好奇又热情地围着这个从天而降的城里妹妹。

与此同时,知青点里却是另一番光景。

简陋的土坯房,冰冷的大通铺,第一顿饭是能照见人影的稀粥和硬得硌牙的窝头。

王小花看着眼前的饭食,眼泪又涌了上来。

刘淑娟撇着嘴,低声对周萍说:“看人家,肯定是吃香喝辣去了。”

李卫红则严肃地提醒:“不要攀比!

我们是来锻炼的!”

饭后,奶奶和大伯母领着沈婉晴去看她的房间。

房间不大,但窗明几净,炕上铺着崭新的、浆洗过的床单,一张旧书桌擦得一尘不染。

窗户上还贴上了红色的窗花。

“这屋子我跟你大伯母收拾了好几天,你看还缺啥不?”

奶奶殷切地问。

“不缺,什么都不缺,太好了,谢谢奶奶,谢谢大伯母!”

沈婉晴心里暖得发胀。

这种被全家人珍视的感觉,是她在这个陌生时代最坚实的依靠。

晚上,一家人围坐在堂屋,油灯的光晕温暖了每个人的脸。

爷爷奶奶细细问着城里儿子儿媳的情况,沈婉晴一一作答,报喜不报忧。

她也好奇地问着沈家坳的风土人情。

大伯沈建国抽着旱烟,对沈婉晴说:“晴晴,你的情况队里都知道。

住在家里是应当的,但知青的名册上有你,该参加的集体劳动还得参加,工分照算,不能搞特殊化让人说闲话,明白吗?”

沈婉晴认真点头:“大伯,我明白。

我一定好好干活,不给家里丢人。”

爷爷赞许地点点头:“是个明事理的孩子。”

夜深人静,沈婉晴躺在温暖柔软的炕上,听着窗外隐约的狗吠和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与火车上的嘈杂、知青点的冰冷形成了鲜明对比。

她知道,她的知青生活,从开始就站在了一个无比温暖的起点上。

而那封即将到来的表扬信,又会给这片宁静的土地带来怎样的涟漪呢?

她带着一丝疲惫和满满的安心,沉沉睡去。

(第三章 完)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