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123公交车像一个塞得过满的罐头,在城市的血管里缓慢蠕动。
下午四点的阳光斜射进来,将空气中的微尘照得纤毫毕现。人们低着头,
屏幕的光映照着麻木的脸。突然,一种极致的、违反物理定律的寂静降临。没有惨叫,
没有碰撞,只有一种轻飘飘的“缺失感”。所有乘客,无论男女老少,他们的左手和右手,
在同一个瞬间,如同被橡皮擦抹去的铅笔痕迹,齐齐消失。衣袖空空荡荡,
手腕断面光滑如镜,甚至没有流出一滴血。短暂的死寂后,恐慌如同病毒般炸开,
尖叫、哭喊、茫然四顾……世界仿佛在瞬间失去了“操作”的功能。没有人看到,
那些消失的手,在车厢顶部汇聚成两团柔和的光晕,一团隐约可见执笔的轮廓,
坚实有力;另一团则更显纤细优雅,线条柔和。它们如同受到某种感召,缓缓盘旋、靠近,
最终交织成一个奇异的光茧,倏忽间,便穿透车顶,不翼而飞,坠入了一片无垠的混沌之中。
右手的意识在虚无中漂浮。他暂且用这个代词没有形体,没有感官,
只有无数纷杂的记忆碎片如流星般划过:紧握钢笔书写时的专注,敲击键盘时的律动,
搬运重物时的紧绷,安抚哭泣孩童时的轻柔……亿万次属于“右手”的体验,
带着或疲惫、或坚定、或粗糙的触感,奔涌、碰撞、最终缓慢地融合。
一个懵懂的、以“行动”、“承担”、“付出”为核心的意识,逐渐清晰。
左手的意识苏醒得稍晚一些。她的感知更为朦胧,
记忆的碎片也截然不同:轻抚花瓣时的细腻触感,佩戴首饰时的微妙平衡,
配合右手完成精细操作时的灵巧,
姿态……这些碎片汇聚成一个更偏向“感知”、“创造”、“接纳”与“情感表达”的灵体。
两个初生的意识在混沌中本能地靠近,如同磁石的两极。右手的意识沉稳而略带滞涩,
左手的意识则更为灵动柔和。他们无法“说话”,
只能通过最原始的意识波动进行模糊的交流,传递着困惑、不安,
以及一丝找到同类的微弱慰藉。就在他们如同宇宙尘埃般漂浮时,
一道温和却不容忽视的光芒笼罩了他们。“检测到高潜力意识聚合体,
‘传承之火’系统激活。”一个清晰的、非男非女的中性声音在他们的意识核心响起,
“开始绑定……绑定成功。欢迎,‘右手’,‘左手’。”混沌褪去,
他们发现自己身处一个纯白的、无限延伸的空间。正前方,悬浮着一个柔和的光球,
正散发着令人安心的能量波动。“你是谁?”右手的意识传递出警惕的波动,
下意识地向前一些,隐约将左手的意识护在后方。这个细微的举动,
源自他记忆深处“保护”与“承担”的本能。左手的意识则传递出好奇与一丝怯生生的探询。
“我是‘传承之火’系统,代号朝阳。”光球的声音转化为一个阳光开朗的年轻男声,
显得更具亲和力,“你们是Z123事件中所有乘客‘右手’与‘左手’意念的集合体,
是奇迹也是责任。”“Z123事件?”右手捕捉到这个关键词。朝阳没有直接回答,
而是在他们面前投射出一幅清晰的画面——正是那辆陷入混乱的公交车,
以及那些失去了双手、惊恐万分的乘客。左手传递出一阵强烈的悲伤与共鸣的波动,
仿佛能感受到那些原主人的无措。“你们的存在,源于一次维度交叠的意外,
但也与这个世界某种文化根基的动摇有关。”朝阳解释道,“想要稳定存在,
乃至最终幻化出属于你们自己、可以自由行走于世界的真实人形,就需要完成我发布的任务,
积累一种名为‘文化认同能量’的特殊资源。”“任务?能量?”右手的意识聚焦起来,
充满了务实的态度。“是的。
系统会引导你们学习、体验、传播那些承载着人类智慧与情感的文化技艺。
每一次成功的体验与传播,都能积累能量。当能量达到一定阈值,
你们就能逐步构建稳定的能量体,最终完全幻化人形。”朝阳的光球闪烁了一下,
“这是你们存在的意义,也是修复维度裂隙、安抚原主人们潜在创伤的唯一途径。
”他转向右手的意识:“‘右手’,你的初始任务是体验创造之基——书写。
你需要附身于一位正在练习书法的宿主,深度感知‘书写’这一行为中蕴含的力与美。
”接着,他又对左手的意识说:“‘左手’,你的初始任务是感知形制之美——器物。
你将附身于一位正在欣赏或制作手工艺品的宿主,
感受形体、线条与质感中蕴含的情感与匠心。”“附身?”左手传递出一丝畏惧。“别担心,
”朝阳的声音充满鼓励,“这只是意识的短暂投射,如同经历一场梦境。
系统会保护你们的本体意识不受侵害。准备好了吗?”右手的意识传递出坚定的波动。
他感受到一种责任,不仅为自己,也为身后那柔弱的左手意识。左手的意识在犹豫片刻后,
也传递出顺从的意愿。“任务启动。祝你们好运。”两道柔和的光束从朝阳身上射出,
分别笼罩了右手和左手的意识。他们的感知瞬间被拉长,
体验之中……右手此时他尚未为自己命名的意识被那道牵引之光带入了一片宁静的书房。
他附着在一位名为林墨轩的青年书法家身上,感受着从未有过的奇妙体验。
指尖稳稳执住笔杆,名为“狼毫”的笔尖饱蘸浓墨,在微黄的宣纸上留下沉稳的轨迹。
“永字八法…” 林墨轩心中默念,笔下的点、横、竖、钩、提、撇、短撇、捺,
每一个笔画都蕴含着独特的力道与韵律。右手沉浸在这种主动的、充满控制的“创造”中。
他过去只是工具,此刻却仿佛成了力量的源头,能感知到笔毫与纸张摩擦时细微的阻力,
能体会到提按之间气息的流转。
虽然林墨轩脑海中那些关于“侧勒努趯策掠啄磔”的精妙理论对他而言还过于深奥,
但“书写”本身的美感,已如同一道惊雷,在他初生的意识中刻下烙印。与此同时,
左手她也尚未获得名字的意识则降临在一个充满泥土芬芳的空间。
她附着在一位正在陶艺拉坯的女孩手上。湿润的陶土在指尖下旋转、变形,
从一团混沌逐渐被塑造成一个优雅的茶杯雏形。女孩全神贯注,
感受着泥土的湿度、旋转的速度,以及心中想要呈现的形态。
左手体验到的是一种“塑造”与“感知”融合的美。她“感觉”到曲线的流畅,器壁的厚薄,
以及创造者倾注其中的耐心与想象。这与右手体验的规则与力量感截然不同,更加柔和,
更注重内在的感受与情感的投射。任务完成,意识回归纯白空间。
两道意识光团似乎都凝实了一丝,交流的波动也更为清晰。“那种感觉…好奇妙。
”左手的意识传递来带着回味的震颤,“泥土在…跳舞。”“笔…很重,但又很轻。
”右手的意识回应,努力描述着书写的感觉。系统朝阳的光球温和地闪烁着:“很好,
初次体验都非常成功。能量积累开始。接下来,是更深入的学习阶段。
”朝阳为右手提供了系统性的书法基础知识。从最基础的笔画开始——“点”如高峰之坠石,
“横”如千里之阵云,“竖”如万岁之枯藤。再到间架结构,
何为“天覆”如“宇”、“宙”,
字头要盖住下方;何为“地载”如“直”、“至”,
字底要托住上方;以及“让就”、“向背”等各种法则。右手如同一块干涸的海绵,
贪婪地吸收着这些知识。他本能地觉得,这些对他、对她,都至关重要。
左手的任务则偏向于感知各种材质的纹理、色彩与形态之美,但她很快遇到了瓶颈。
当她尝试进行更复杂的创造时,比如虚拟执笔,写出的字迹却歪歪扭扭,结构散乱,
与她感知到的美感相去甚远。她传递来沮丧的波动,
甚至带着一丝哭腔:“我…写得好丑…看着它们,很难过。
”右手的意识核心仿佛被轻轻揪紧。他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回应道:“没关系,
多练练就好了。你看,我的字也不好看,我陪你一起练。”一个善意的谎言诞生了。
他将自己刚学到的、最基础的笔画和结构知识,
用工整甚至略带笨拙他故意模仿初学者的不熟练的字迹,“写”在能量模拟的纸上,
传递给左手,谎称是“系统资料库里找到的通用字帖,我也在练这个”。
一场独特的“云同桌”生涯就此开启。
开始在心里用这个略带守护意味的名字称呼自己的学习有了更明确的目标——不仅要学会,
还要教会她。他将“永字八法”拆解成最简单的练习单元,为她“排”字帖,
从“一、二、三”到简单的独体字,再到复杂的合体字,循序渐进。“左手很笨,
”石佑在意识里对朝阳“说”,波动中带着不自知的宠溺,“结构总是掌握不好。
但我不能说她,我还要夸她。你看她这个‘戈钩’,虽然力度不够,但方向比昨天准了,
对吧?我得夸她,她才有信心学下去。”他每天监督左婉他也默默为她取好了名字练习,
陪着她一起进步。他们的通信越来越频繁,内容也从单纯的练字,
扩展到分享各自“看到”的风景石佑看到的多是字帖碑刻,
左婉看到的则是自然光影与工艺品。石佑开始学习章法布局。朝阳讲解:“章法,
乃字与字、行与行之间之关系。需讲究‘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追求行气贯通,首尾呼应。
如王羲之《兰亭序》,看似随意,实则匠心独运,宛若天成。
”石佑试图将这些理解融入对左婉的引导中,虽然左婉往往听得云里雾里,
但对他却越发依赖与崇拜。石佑享受着这种被需要的感觉,爱慕着她纯粹的赤子之心,
但看着她那完美精致的能量体轮廓,
再对比自己因模拟练习而显得越发“朴实”、甚至带着能量薄茧的形态,
一种深沉的自卑感如同暗流,在心底涌动。一天,左婉在“信”中写道:“石佑,
我感知到一方很古老的印章,红色的,盖在纸上像雪地里落下的梅花。
我也好想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印记呀!”“好,我帮你刻。”石佑的回答没有半分迟疑。
他立刻向朝阳求助。朝阳的光球似乎格外明亮,迅速调出资料库:“镌刻,古称‘治印’,
以刀代笔,于方寸之间展现万千气象。其起源可追溯至商周青铜器铭文与甲骨文,
固定印石、印泥朱砂、艾绒、蓖麻油调制、砂纸打磨……基本技法分冲刀与切刀。
冲刀行进爽利,一气呵成,表现雄浑豪放;切刀步步为营,稳健涩行,
彰显古朴苍劲……”石佑再次投入废寝忘食的学习。他虚拟出各种工具和印石,不断练习。
冲刀的角度与力度,切刀的节奏与停顿,印文稿的设计朱文白文,疏密呼应,
他都力求精准。他的手很稳,这是“右手”的本能,
但将这种“稳”用于在方寸之间进行艺术创造,是新的挑战。
他反复琢磨“左婉”二字的布局,如何才能既平衡又凸显她的柔美。终于,
一方小巧的“左婉”朱文印在他手中诞生。线条虽略带青涩,但布局妥帖,
刀法流露出真诚与用心。他将这方印和一套基础的镌刻工具打包,通过能量通道传给了左婉。
“印章是这样来的……”他细细地给她讲述镌刻的源流,讲古代工匠的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