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朝旨催征起波澜

>>> 戳我直接看全本<<<<
第一章 朝旨催征起波澜雁门关的晨光刚漫过城垛,中军大帐外就传来急促的马蹄声。

两名身着紫袍的内侍勒住缰绳,明黄色的圣旨卷轴在晨光里格外刺眼,身后的羽林卫腰佩长刀,神色肃然——这是林朔穿越以来,第一次见到朝廷派来的传旨队伍。

“雁门关守将秦岳、赵威,同知林朔接旨!”

内侍展开卷轴,尖细的嗓音划破清晨的宁静,“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鞑靼余部勾结草原八部,于云州边境屯兵五万,意图南侵。

着秦岳为云州招讨使,赵威为副使,林朔掌行军参赞事,率雁门关守军三千,即刻驰援云州,听候枢密院调遣。

钦此。”

秦岳接过圣旨,指节因用力而发白。

帐内的烛火跳动,映着三人凝重的脸色——朝廷只给三千兵力,却要对抗五万鞑靼联军,分明是把雁门关架在了火上烤。

赵威猛地拍向案几:“这朝廷是糊涂了?

云州守军本就薄弱,咱们三千人去了,雁门关怎么办?

流民的屯田刚有起色,要是鞑靼偷袭后方……赵将军稍安。”

林朔按住他的手臂,目光落在圣旨末尾的小字上,“你看,‘听候枢密院调遣’——这说明云州那边还有其他援军,只是朝廷没明说。

而且,内侍带来的随行文册里,提了要咱们带上改良后的投石机,显然是知道咱们的战力,不是让咱们去送死。”

秦岳点头附和,却仍有顾虑:“可雁门关不能空防。

我想留张武带一千人守关,再让苏转运使从太原府调五百民壮协助,屯田的流民也编为‘保甲队’,配发木枪弓箭,至少能防小股偷袭。”

正商议间,帐外传来通报:“将军!

流民代表求见,说要随大军出征!”

三人相顾愕然,只见十几个穿着粗布衣服的流民走进帐内,为首的是曾被巴图掳走的牧民老周,他手里捧着一把磨得发亮的弯刀:“林将军,秦将军,咱们的田是大军守下来的,粮食是大军给的,现在鞑靼又来,咱们不能躲在后面!

求您带上我们,就算是扛粮草、修工事,我们也愿意!”

林朔看着老周眼里的坚定,又看了看其他流民——他们有的手臂上还带着旧伤,有的手里握着刚打造好的木矛,却个个挺首了腰杆。

他突然想起穿越前,战友们说过的“军民同心,其利断金”,心里一热:“好!

但你们要答应,必须听从指挥,不许擅自冲锋。

我会让人教你们基础的防御战术,咱们一起守云州,守雁门关!”

当天下午,雁门关外的校场上,三千守军与五百流民组成的队伍整齐列队。

秦岳骑着战马,举起长剑:“此行驰援云州,是为守护大宋边境,更是为守护咱们雁门关的家园!

若有退缩者,军法处置!

若能得胜归来,咱们再一起喝庆功酒!”

“必胜!

必胜!

必胜!”

喊杀声震彻云霄,惊飞了城楼上的麻雀。

林朔勒住马缰绳,腰间的三棱军刺贴在腿侧,冰凉的触感让他保持清醒——他知道,这一次出征,比之前任何一场战斗都凶险:朝廷的意图不明,云州的局势未知,鞑靼的五万大军虎视眈眈,而身后的雁门关,还藏着无数牵挂。

队伍缓缓出发,老周和流民们扛着粮草走在中间,时不时抬头望向雁门关的城楼,眼神里满是不舍与坚定。

林朔回头望去,城楼上的苏转运使正挥手送行,张武带着守军站在城垛旁,火把的光在风里摇曳——那是他们的后方,是他们必须守住的根。

“林参赞,”秦岳策马走到他身边,声音低沉,“你说,朝廷这次让咱们驰援云州,会不会还有别的心思?”

林朔握紧缰绳,目光投向远方的云州方向:“不管有什么心思,先打退鞑靼再说。

只要咱们兄弟三个在,就没有跨不过的坎。”

风卷着沙尘掠过草原,队伍的身影渐渐消失在天际。

雁门关的城楼依旧矗立,而属于他们的新一场较量,才刚刚开始。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