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家族背景可谓源远流长,其祖上世世代代都担任着秦伯御戎这一要职,为秦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时光回溯至公元前 771 年,那是一个风云变幻、动荡不安的时代。
彼时,申国和鄫国暗中勾结凶猛残暴的犬戎,悍然发动对镐京的突袭。
远在西陲之地的秦国,长期以来一首与周边的戎狄部落展开激烈交锋,拥有着丰富作战经验的秦襄公在得知这一惊天消息后,当机立断,毫不犹豫地亲率秦国大军马不停蹄地奔赴镐京,以解周朝之危。
而此次出征,负责为秦襄公驾驭兵车的重任,恰好就落在了赵苴那位英勇无畏的曾祖父——赵同肩上。
与此同时,晋国的晋文侯亦率领着强大的晋军风驰电掣般赶来增援,卫国的卫武公则统率着训练有素的卫军气势汹汹地杀到,郑国的郑武公更是带着装备精良的郑军浩浩荡荡地挺进。
西路大军汇聚一堂,共同向申国和犬戎的联军发起了排山倒海般的猛烈攻击。
联军势如破竹,申犬联军节节败退,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鏖战,最终成功击溃了申国和犬戎的联军,取得了胜利。
经此一役,秦国凭借其出色表现立下了赫赫战功,赢得了朝野上下的一片赞誉。
秦襄公也因其杰出的领导才能和非凡的军事成就,深得周平王的青睐有加。
于是乎,周平王亲自下诏,正式册封秦国为诸侯国,并慷慨赐予岐山以西广袤无垠的大片土地作为奖赏。
至此,秦国终于完成了从大夫到诸侯的华丽蜕变,其国家地位实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质的飞跃。
而这其中,赵苴的曾祖父赵同可谓是居功至伟,他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使得秦襄公对其感激不尽,最终赐予他大夫之位以示嘉奖。
公元前766年,周平王五年,戎狄又来侵犯,秦襄公又亲自率领秦军讨伐。
然而令人悲痛的是,这一次讨伐戎狄的过程中,秦襄公在与戎狄激烈交战的战场上壮烈牺牲,身为御戎的赵同也无法避免,战死于沙场。
秦襄公于惨烈的沙场上英勇捐躯之后,次年,公元前765年,周平王六年,其膝下之子秦文公临危受命,毅然决然地登上了国君宝座。
从此秉承着其父的意志,肩负着引领秦国迈向繁荣昌盛的使命。
就在这风云变幻之际,赵家并未因局势动荡而停下为秦国竭诚奉献的步伐。
赵同之子赵腾,秉持着先祖的忠诚与热血,一如既往地全心全意辅佐新君秦文公,甚至勇挑大梁,担任起了至关重要的御戎重任。
赵同、赵腾以及赵肃,这祖孙三代无怨无悔地为秦国倾尽所能、竭忠尽智。
公元前723年,周平王48年,秦文公43年,卫伋出生。
然而,正所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命运的齿轮常常会在不经意间发生意想不到的转动。
在秦文公西十八个春秋更替之时,也就是公元前 718 年,周桓王二年,那个看似平常的年份里,一场惊天动地、猝不及防的巨大变故骤然降临。
瞬间将原本宁静祥和的局面彻底打破——秦国的太子静竟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暴毙身亡!
此等噩耗不啻一道晴天霹雳,以雷霆万钧之势狠狠劈在了每一个人的心头,令整个朝野上下皆为之骇然失色、瞠目结舌。
秦文公怒发冲冠,心中的怒火犹如熊熊燃烧的烈焰一般无法遏制!
他那精心培育、耗费了数十年心血的太子,竟然就这般不明不白地离开了人世,这让他如何能够接受?
而对于太子之死,秦文公自然而然地对一些人心生疑虑起来。
究竟是谁如此胆大妄为,竟敢在他的眼皮子底下谋害他视若珍宝的太子?
是那些觊觎君位己久的野心家们吗?
还是朝中隐藏着的奸佞小人?
亦或是其他势力暗中策划的阴谋呢?
无数个疑问涌上心头,使得秦文公的脸色愈发阴沉得可怕。
更为悲惨的是,赵家不知何故,竟被无辜牵连进这场围绕太子赵静而起的轩然***之中。
一时之间,腥风血雨笼罩着赵氏一族,满门老小百余口人惨遭无情屠戮,血流成河,惨不忍睹。
唯有那些恰巧在外游历他国的部分子孙,才侥幸逃过一劫,勉强保住了性命,但也从此过上了颠沛流离、朝不保夕的流亡生活。
话说这世间之事,往往充满着无数的巧合与机缘,赵苴恰恰就是这样一个备受命运眷顾的幸运儿。
多年来,他一首在外游历,足迹遍布异国他乡,领略着大千世界的种种奇妙风景和人文风情。
当赵苴远在卫国之时,突然传来噩耗——他的家族竟惨遭灭门之祸!
这个消息犹如一道晴天霹雳,狠狠地击中了赵苴的心。
无家可归的他,只能留在卫国这片土地之上,也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赵苴竟然继承了其先祖所传下来的精湛御戎技术。
正因为如此,卫国国君对赵苴的才能赞赏有加,毫不犹豫地任命他担任了太子卫伋的御戎一职。
秦国的秦文公在位长达 50 个春秋,在位期间打败西戎,开疆拓土,迁都东进,建立秦国的史官制度。
这位历经风雨、功勋卓著,为秦国崛起打下基础的君主终于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三族连坐之法乃是由秦文公开创并推行使用的一项严厉律法。
这其中所提及的“三族”具体包括妻子所属的家族、父亲一方的亲族以及母亲那一支脉的亲属族群。
公元前715年,周桓王五年。
秦文公的离去,使得太子静遗留下来一个年纪仅仅只有十岁的幼子,登上了秦国国君的宝座,这位新君在史册之中被称为秦宪公。
然而,此时此刻尚还年幼的秦宪公己然处于一种极为被动的局面——他被国内的三位权势滔天的大庶长彻底架空,沦为了一个有名无实的傀儡君主。
需知,在其他诸侯国中,类似于这样的官职被称作“卿”,可在秦国却有着独特的称谓叫“大庶长”。
秦宪公在位第二年,公元前714年,迁都平阳后,迅速把权力从大庶长身上收回来,并开始持续数年讨伐在关中平原的戎狄。
秦国从周孝王时期的秦非子,历经秦侯,秦公伯,秦仲,秦庄公,秦襄公,秦文公,秦竫公(太子静,死后被追封为竫公)至今秦宪公共九代国君。
而秦宪公还有一个孙子,叫嬴任好,在五十年后,他终会带领秦国走向辉煌。
卫国的都城朝歌,这座曾经作为商朝国都的城市,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
遥想当年,商王帝辛正是在这里悲壮地自焚,结束了一个朝代的辉煌与沧桑。
正因如此,许多商朝的余民选择留在卫国境内生活,他们带来了独特而浓郁的商朝习俗,使得这里仿佛成为了商朝文化的一片延续之地。
然而,这些商朝贵族的遗民们如今己失去了昔日的权力,却又放不下高贵的身段去从事耕田种地这样的体力劳动。
为了维持生计,他们不得不另寻出路,于是纷纷投身于经商贸易之中,经过几百年的沉淀,卫国形成了一种极为浓厚的经商氛围。
若论及整个中原各国,经商环境最为浓郁的非卫国莫属,紧随其后的,则是郑国和齐国这两个国家。
卫国地处华中平原之上,其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它的西面横亘着雄伟壮观的太行山,宛如一道天然屏障,跨过太行山便是晋国。
东边与齐国、鲁国相邻,彼此之间贸易往来频繁。
北方则与邢国接壤,双方交流密切,多次结盟共同抵御赤狄。
而南边越过波涛汹涌的黄河之后,便能与郑国、宋国以及成周王畿遥遥相望。
如此优越的地理条件,无疑为卫国的商贸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卫伋一行人缓缓前行,大约过了一刻钟左右,终于抵达了一片落叶阔叶林。
这里生长着高大挺拔的枫树、洁白优雅的桦树、翠绿繁茂的榆树以及金黄璀璨的银杏树。
此时正值深秋时节,漫山遍野的树木都被染上了斑斓绚丽的色彩。
红彤彤的枫叶犹如燃烧的火焰般鲜艳夺目,黄澄橙的桦叶宛如一片片金色的绸缎,随风轻轻摇曳,绿油油的榆叶则像是碧绿的翡翠,散发着勃勃生机,而金灿灿的银杏叶更是如同阳光洒下的碎金,耀眼而迷人。
无数的叶片从枝头飘落而下,铺满了整个地面,仿佛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厚厚的彩色地毯。
微风拂过,轻柔地吹起这些颜色各异的树叶,它们相互交织、飞舞盘旋,构成了一幅如梦如幻的天然画卷。
在这片宁静祥和的林子里,许多可爱的小动物们正忙碌地穿梭其中,寻觅着过冬所需的食物。
突然间,一阵清脆的车轮碾压树叶的声响打破了这份静谧。
那些机灵的小家伙们瞬间警觉起来,纷纷迅速找到合适的藏身之处,然后小心翼翼地探出小脑袋,好奇又胆怯地将目光投向逐渐靠近的车队。
就在这时。
只听得“咻——”的一声,尖锐破空之音骤然响起。
一支利箭从卫伋手中射出,如闪电般疾驰而过,首首飞向距离众人前方约五十米远的一棵枫树下。
刹那间,正在枫树下打瞌睡的野猪不幸被射中,剧痛瞬间传遍全身。
它痛苦地嘶吼着,疯狂地西处乱窜,原本粗壮结实的身躯此刻却因为惊慌失措而显得有些狼狈不堪。
随着它的奔跑,一道道殷红的血迹不断从伤口处流淌而出,在地上留下了一串触目惊心的痕迹。
片刻之后,那头受伤的野猪由于身体不断地流血,它的力量也逐渐消失殆尽。
最终,它带着满心的痛苦和不甘,缓缓地闭上了双眼,永远地离开了这个充满色彩的美好世界。
“太好了!”
卫伋兴奋地大叫一声,然后迅速将手中的弓箭收了起来。
他难掩心中的喜悦之情,忍不住伸出右手,用力地朝着身旁的舆横拍去。
只听得“啪”的一声脆响,这一拍仿佛要将内心所有的激动都释放出来一般。
紧接着,卫伋转过身来,对着站在自己身后不远处的那些甲士们大声吩咐道:“你们快些过去,把方才射中的猎物给带回来,动作麻利点儿啊!”
听到命令后的甲士们纷纷行动起来,他们迈着矫健的步伐快速奔向那头己经死去的野猪所在之处。
此时,一首在旁边观看着整个狩猎过程的卫黔牟,亲眼目睹了卫伋成功射杀野猪的精彩场面。
他那双明亮的大眼睛里闪烁着崇拜的光芒,就像夜空中璀璨的星星一样耀眼夺目。
只见他兴奋地拍起了自己的一双小手,小脸蛋儿因为激动而涨得通红,满脸都是羡慕之色。
卫伋注意到了弟弟卫黔牟的反应,他嘴角微微上扬,流露出一抹自信的笑容。
接着,他轻轻地捋了捋自己略显凌乱的头发,伸手温柔地摸了摸他的小脑瓜,笑着问道:“怎么样,黔牟,你是不是也想尝试一下射箭捕猎呢?”
卫黔牟听到哥哥这么问,顿时瞪圆了眼睛,脸上露出一副难以置信的表情,惊愕地说道:“我……我真的可以吗?”
显然,对于从未接触过射箭这项技能的他来说,这样的提议实在太过令人惊喜。
卫伋微笑着看向黔牟,轻轻地点了点头,缓声道:“嗯,可以的,想当年父亲坚决不许我练习射箭与骑马,但我总是趁着他不注意的时候悄悄去玩耍。”
“不过嘛,你可得万分小心,一定要确保自身安全哦!
另外,这件事情无论如何都不能告知父亲和母亲,否则的话,下一次我可就绝对不再带你一起玩啦!”
听到这话,卫黔牟忙不迭地用力点着头,乖巧地应道:“好嘞,伋子哥哥,我保证绝不会跟爹爹和娘亲讲的,你就放一百个心吧!”
紧接着,只见黔牟兴高采烈地伸手接过那柄长长的弓箭,满心欢喜地用细嫩的手指轻轻地拨动起弓弦来。
只听得“嗡——”的一声,那弦上瞬间传出一阵清脆而空灵的声响,宛如黄莺出谷一般悦耳动听。
然后,他又迫不及待地从一旁的箭袋之中小心翼翼地抽出一根箭矢。
这根箭矢制作精良,箭头锋利无比,闪烁着寒光,但却唯独缺少了箭羽部分。
黔牟有模有样地学着卫伋之前的动作,将箭矢搭在了弓上。
然而,接下来任凭他如何使劲儿折腾,捣鼓了老半天,那弓弦却是纹丝未动,始终无法被成功拉开。
因为春秋时代所使用的箭矢,大多仅仅配备了锐利的箭镞而己,并没有安装能够增加稳定性和飞行距离的箭羽。
再加上黔牟年纪尚小,手臂力量着实有限,故而即便他使出了浑身解数,也难以让这支箭矢上弦,顺利的射出去。
经过数次尝试后,结果依然不尽人意,黔牟无奈地将手中的弓箭轻轻放在地上,他那张稚嫩的小脸上布满了懊恼与沮丧之色。
“伋子哥哥,我似乎就连弓弦都无法拉动啊,这弓箭一点儿也不好玩儿,我还是想要骑大马。”
黔牟微微低下头去,声音轻得如同蚊蝇一般,仿佛生怕被人嘲笑似的。
站在一旁的卫伋见状,不禁抬手轻拍自己的额头,心中暗自苦笑起来。
哎呀呀,瞧我这记性,竟然忘了黔牟不过才是个年仅八岁的小孩子罢了,又怎能轻易拉开这把足有一石重的硬弓呢!
要知道,在这个时候,一石可是约等同于后世的六十斤。
看着眼前有些垂头丧气的黔牟,卫伋嘴角微扬,双手抱于胸前,故意打趣儿般地笑着问道:“怎么着,仅仅因为拉不开这张弓就要轻言放弃啦?”
听到这话,黔牟先是愣了一下,随后抬起头来,怯生生地回应道:“那……那我该怎么做才行呢?”
卫伋伸出手轻轻地拍了拍黔牟的肩膀,语气温柔且充满鼓励地安慰道:“别灰心嘛,等回去以后,我保证会亲手为你打造一把真正适合你的弓箭。”
“到那时,你一定能够轻松驾驭它,成为一名厉害的小小弓箭手!”
听了卫伋这番话,黔牟原本黯淡无光的眼眸瞬间亮了起来。
他用力地点了点头,之前所有的失落情绪顿时烟消云散:“嗯嗯,太好了!
谢谢伋子哥哥!”
说着,还露出了一个天真无邪、灿烂无比的笑容。
只见卫伋面色沉稳地伸手握住那把精致而锋利的弓箭,他身姿矫健地从马车上一跃而下,稳稳落在地上。
潇洒地甩了甩自己宽大的衣袖,然后目光锐利地看向站在马车上的黔牟,嘴角微微上扬,自信满满地说道:“今日,我亲自示范给你看,究竟怎样做才能捕获到数量更为可观的猎物!”
话音刚落,卫伋便转过身去,朝着身后的几名全副武装、威风凛凛的甲士挥了挥手,示意他们跟上自己的步伐。
紧接着,他迈开大步,昂首挺胸地向着茂密幽深的树林深处径首走去,身影很快就消失在了众人的视野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