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曾参与南京城墙修缮的营造匠人,此刻正用青铜卡尺测量红树林气生根的首径。
咸腥的海风中,碗口粗的藤蔓状根系编织成天然屏障,每处结节都暗藏明军特制的竹制触发装置——这是《武备志》记载的"软猬甲"战术,但此刻应用的对象是活体植物。
"大人!
这些根系会自主生长!
"随行的工部主事突然跪地。
陈永华用望远镜观察其生根的断面,发现其年轮纹路竟与南京明城墙的砖缝勾缝技法完全一致。
老将军的拇指无意识摩挲着腰间玉佩——这是二十年前他在南京兵部任职时,万历皇帝御赐的螭龙纹玉料。
"取雄黄三斤!
"陈永华撞开药箱时,想起南京太医院珍藏的《温疫论》手抄本。
当第一缕雄黄粉飘向海岸时,土著祭司突然高举燧石矛指向天空——他们的仪式吟唱声与鲸群的鸣叫形成共振,震得桅杆上的牵星绳簌簌作响。
当夜暴雨倾盆,三十艘独木舟突然从红树林中杀出。
土著战士手持燧石矛与吹箭,盾牌上的螺旋纹路与鲸骨刻痕如出一辙。
陈永华命令火铳手改用三段击战术,却发现对方竟能预判弹道轨迹黎明时分,工部主事在红树林深处发现了更惊人的秘密——暴露的铁矿脉构成《千字文》首句笔画。
陈永华用罗盘测量矿脉走向,发现其与南京紫禁城的金砖墁地纹路形成完美镜像。
老将军的拇指深深掐进掌心,这个发现让他想起郑经临终前用朱砂绘制的暗礁分布图。
"大人!
这些铁矿石会自主移动!
"随行矿工突然惊呼。
陈永华用望远镜观察矿脉断面,发现其结晶结构竟与青铜浑天仪的齿轮纹路惊人相似。
这是《天工开物》未曾记载的奇观,仿佛整片红树林都是活着的炼金术产物。
当土著祭司将燧石矛插入红树林土壤时,陈永华看到了震撼的一幕——矛尖触碰到某种金属矿石的瞬间,整片丛林的根系突然发出嗡鸣。
老将军的玉佩应声而裂,露出里面微缩的《坤舆万国图》。
他忽然明白郑成功***时,为何要特意保留荷兰人的测距仪。
"这不是战争。
"陈永华抚摸着断裂的玉佩,看着土著战士用燧石打磨佛郎机炮的膛线。
他们的动作娴熟得仿佛传承自南京兵部的工匠,与《武备志》记载的冷兵器时代战术形成诡异融合。
第七日暴雨停歇时,红树林防线己然成型。
明军用腐殖质混合糯米浆加固棱堡墙体,将明代禁军的号角改造成雾笛。
当第一缕阳光刺破云层时,林承恩突然发现气生根的排列方式——二十七根主根构成的环形结构,竟与紫禁城角楼的九梁十八柱设计完全吻合。
"这不是自然防御工事。
"陈永华站在浸水的甲板上,看着幸存的士兵用明代钩镰枪挑起漂浮的敌军首级。
这些从巴达维亚带回的武器,此刻却沾满了闽南海岸特有的白瓷碎片——那是清军战船用来伪装的德化瓷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