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是第一次睡不着,但这次有点不同。
不是焦虑,也不是工作压力,而是一种说不上来的静。
像是人在安静地等雨来,明知道没有预警,却总觉得窗外的气压变低了。
她窝在客厅的沙发里,猫安静地趴在腿边,落地灯只开了一盏,整个房间像是被谁调低了饱和度。
手机开着静音,屏幕亮了又暗,暗了又亮。
她没动,一首盯着那个推送页看,像是在等一个不用她回应的理由。
App Store 推荐里,“挤眼”排在榜单第三。
为女生准备的夜晚聊天室这行文案不特别,却有点准。
她点进去,注册,上传头像。
选了一张模糊夜景,远远能看见灯,却看不清脸。
签名栏她打了六个字,又删掉两个,最后只留下:“居家办公。”
没有特别期待。
只是有点好奇——或者说,有点疲惫。
不是身体的那种疲惫,是那种“一个人可以撑住所有事,但好像也没人发现她撑得挺好的”的疲惫。
匹配页面弹出来了。
她没点。
与此同时,几百公里外的B市,尼亚正坐在她房间的窗边。
她的笔记本电脑屏幕上还开着时间轴,剪辑软件停在第43秒。
音轨叠了三条,气氛却始终不对。
她摘下耳机,把电脑合上。
屋子一下子安静下来,只有窗外偶尔路过的车声,和几乎听不见的雨点打在玻璃上的声音。
她最近有点词穷。
不是专业上的,而是某种说不清的表达欲。
她习惯了剪视频、做内容、用片段来构建节奏感强的叙事,但这两天,她突然开始对这种“总要有输出”的状态感到厌倦。
她不是想停下,而是突然特别想收一点回声。
不是热烈的回应,也不是轰炸式关注,而是那种——你说一半话,就被人听懂的静默回音。
她想找一个地方,能把这种感觉放下,又不会被拿走。
她也打开了App Store。
不是第一次看“社交”分类,但这次她没划走。
“挤眼”的简介没打动她,但“女生专属”这西个字,让她有点动摇。
她点进去,注册账号,选头像。
她没有放***,也没有用滤镜图,而是随手拍了一张自己桌面:蓝灰色的布料,一本摊开的书,一支水笔,一盏没关的台灯。
签名只写了一句话:”不太主动,但诚实。
“填完资料,她也没有立刻点“开始匹配”。
只是让界面停在那里。
屏幕另一边的夏目点开了首页推荐。
她滑到第三排时停了一下。
有一张头像引起她注意。
是一个很干净的桌面,没有人物,但那盏灯光打在本子上的位置刚刚好,显得不造作。
她点进去,看了眼签名。
不太主动,但诚实。
她抿了下嘴角,没说话。
然后退了出来。
但那张头像,在她屏幕上停留了比前几张更久的一会儿。
几乎在同时,尼亚也划到了夏目的头像。
模糊夜景,看不清人,签名只有三个字。
居家办公。
她笑了一下,没点开聊天框。
只是盯着那个头像看了几秒,像在斟酌一杯酒是不是可以入口,又像是想了一下,要不要问一句:“你是不是也睡不着。”
她点开了聊天框,打了一行字。
“嗨。”
又删了。
指尖停顿在输入框里,光标一闪一闪,她却没再动。
最终她退了出去,连“感兴趣”都没点。
夏目把手机翻过来放在桌上,起身去倒水。
屏幕刚好亮了一下。
提示栏弹出一句话:你刚浏览过的用户Niya,停留时间较长。
是否打个招呼?
她没有点。
只是又把手机拿起来,重新翻了翻首页。
那个头像还在,排名没有变化。
她不确定对方是不是也看到她了。
但她知道,对方一定是注意过她的。
这是一种极细微的感知——你不知道对方想不想说话,但你知道她不是没看见你。
过了半小时,尼亚还是没睡。
她重新打开了“挤眼”。
夏目在“你可能感兴趣”的栏里出现了第二次。
她点开,划了下资料,还是那张天台的照片,还是三个字。
她打了一行字。
你是不是每天都看几秒,然后就关掉?
光标停在那里。
她犹豫了一下,把句子删了,退了出来。
手机黑屏之前,界面上还停着那个头像。
没有红点提醒,也没有新的提示。
但她还是等了一会儿。
像是在等对方先眨眼。
那天晚上,她们都没说一句话。
只是彼此的头像,静静停在了对方的屏幕上。
像在说:“我知道你在。”
“我也在。”